“连点成线”
前言
Notion 是我很喜欢的一款应用,
因为其丰富能力、交互体验、产品哲学,
我觉得它是有价值观的工艺品。
一直想找个机会写写 Notion,
具体如,
- 产品用法:聊聊其文档、多维表格的用法,
- 交互体验:讨论其优雅的交互体验,
- 产品哲学:阐述我对其产品哲学的理解,“软件界的乐高”,
- 知识管理:探索其与“知识管理”的工具,
还有其他…
有这个想法很久了,
但我迟迟没有动笔,
因为有些命题,
可能我自己没想清楚,
又或许是,
我不确定我是否能表达清楚。
但近期 Notion 发布 Agent 的模式,
我试用体验后,
有些超出我的预期。
也希望和你分享下,
并且记录下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使用体验
由于本文主要聚焦的是 Notion Agent 相关,
所以 Notion 其他能力不会在这里描述,
但后续也许我会再写文章介绍介绍。
日程梳理
本人日常 Notion 日历管理日程,
如下图所示,是我五天的日程安排。
但此前一直希望有个能力是,
“能够总结我一周的时间分配,做分析并给出建议”。
而当 Notion Agent 的发布之后,
我也尝试了这个场景,
效果如下。
实际上,是有点超出预期的。
- 时间统计:可以通过简便的方式,提供你的时间分布情况,了解具体的数据。
- 外界输入:基于上方的数据, AI 可以提供给你建议,并且你可以谈论完善这个建议。
读过/听过
阅读书籍,听播客已经是我的日常,
也可以看作是我进行内容输入的方式。
我个人十分注重内容的输入,
也察觉到自己阅读的类别在发生变化,
如近几年会看哲学,人文社科等内容。
但我希望也有外部提供的视角反馈,
于是,我也试着问了这两个问题。
我无法描述当时看到结果的感觉,
但总体来说有些欣慰吧。
写过的痕迹
从 2023 年开始,
个人就在间歇地进行写作,
在 Notion 上也积累了不少自己的博客。
这几年过程中,
写作的风格在不断地变化,
而这些大概是因为个人变化所引起。
我希望它能够根据我写作风格的变化,
从而来分析/推导出我个人的变化。
结果出来的时候,
我心中有些触动。
但并非因为它的回复很准确,
恰恰相反,
我认为这只是外界的一种反馈,
虽然有一定相似度,但难免存在偏差。
而我被触动的是,
有一种“被记住”的感觉。
课题学习
Notion 的一个使用场景,
就是知识学习和管理了。
而此前 Notion 更多由于组织知识内容,
但并没有集成过多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
以至于,
很多时候需要从外部系统手动复制到 notion 中。
但这次的 Notion Agent 的能力,
则塑造了一个方便内外部信息的组织信息环境。
如果你要学习一个话题,如 Context Engineering
那么 Notion Agent 应该是能够给你信息输入,并且可以有具体动作。
同时,这些内容不是一次性消费品,
你可以不断修改,迭代这些内容。
Notion 的想象空间还很大,
我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使用场景,
但这些例子,
已经将我过去所积累的知识和行动,
渐渐地串起来,连点成线。
一点思考
前文主要探讨了具体使用场景,
但我还想试图挖掘背后的东西
虽然有些想法不一定对,
但我还是希望分享出来。
外界反馈
当你形成了一个习惯,
将自己的想法、计划、文章、记录等写入 Notion 中后,
实际上, Notion 是可以结合这些内容给你反馈的。
具几个场景
- 阅读/播客:可以总结你接收的内容信息,从而做总结。
- 文章内容:可以根据你写的文章内容想法,从而分析。
- 记账软件:根据你的消费情况,从而给出你一些建议
- 时间管理:根据你的时间分配,以及你开始的计划,从而给出数据和反馈。
下方是 Notion 对我近几年写作风格的总结
而接受外部的反馈,也许可以不断纠偏。
组织信息的环境
Notion 这次给我的另外的惊喜点,
是他加强了组织信息的环境。
如现在你可以通过 Notion 获取外部的信息
- Research: 可以通过联网等能力查询外部信息。
- 第三方工具: Notion 支持将第三方软件等信息集成进来。
- DataBase: 通过 DataBase 你可以写入结构化数据。
叠加 Notion 的信息组织能力,
塑造了 “信息获取 → 信息关联/组织 → 信息输出”的环境。
一个好的信息环境,
从而能激发更多的想法和内容。
“连点成线”
在我早期用 Notion 的时候,
实际上,
做了很多“日程/读书/播客”的记录,
做了不少不同话题的知识分类。
但实际上,
当时更多是给我自己做检索使用,
这些数据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灵活关联。
而随着这两年 AI 的发展,
这些数据更容易进行关联了。
- 非结构化数据流动:大模型可以方便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流动传递效率更高。
- 不同数据类型的桥接:不同的数据类型的桥接,可以变得成本更低。
而这些会便于,
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比较,
不同类别的知识做关联,
将一个个点串起来,
从而有更宏观的视角。
写在最后
本文花了很大篇幅在讲 Notion 的功能,
但我想说的是,
我们关注点可以不仅仅在工具上,
也可以留意背后的逻辑方法,
甚至探索其产品哲学和价值观。
你会发现,
从工具本体到产品哲学和价值观,
也是一个知识“连点成线”的过程。